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18(2/2)

李想“嗯,往上运太吃力,索在半山那里支了锅

说罢,吴知州问一旁的钱奎要了草帽扣在了脑袋上。李想心中十分动,忙让人带上大壶跟着一起上山。

末伏了,怎么反倒更了?”

知州哈哈一笑,便跟李想说想到山上去看看他运石的机关。李想看看天上的太,有些犹豫,知州一挥手“不要!大家伙儿石都背得,我不过是走几步路,怕什么。”

正烦心着,忽然远传来嘶声,钱奎侧耳一听,纳罕的说“听着似乎有好多匹,这个时候,路又不好,谁没事儿往乡下跑?”

“我看你那边大锅里熬着绿豆汤?里面放了忍冬(注3)?”一边走,吴知州一边问,又指了一边民夫推着的小车“这是准备往山上送?这是盐?”

李想皱皱眉,这个时代农业极不发达,青州作为粮大镇,据说土丰,产量在全国都是靠前的,可是一亩地能收多少呢?最好的地,麦不过能收两石,二百多斤而已;大豆就更少了,能有一石就不错了。一个壮劳力,一年到劳作不停,撑死了能十亩地,农忙的时候还得家人帮忙才可能及时收完上,这样下来,一年能收获两千多斤粮,再税,剩下的能够全家吃饱就不错了。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这话放到现代是讽刺,可其实在农业社会,这话一都不好笑,完全就是真实的写照。小地主们在荒年经常要提供民间借贷——播季借给农,收获季的时候农再把加了三成的粮还回来,不要以为这是剥削,粮的价格在丰收的时候跟播的季节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地的吃不上饭这事情一都不稀罕……而这样的情况下,绝大分农民对于灾患是没有任何抵抗力的,他们的粮在大分年景里都只能勉支撑到下一年收获。

李想跟着钱奎走到路中央,却看到几匹,还有两四人抬的轿晃了过来,钱奎呲牙“这是知州的轿……”果然轿一停,前的轿里下来的是吴知州,后面的轿里下来的则是汤主簿。

钱奎也拿了帕汗“可不是,再有两天就伏了,可这天气反倒一天似一天!这都一个多月没下雨了……这样下去,今年的豆可要完了。(注2)”

李想最不擅长应酬这话题,听了只是尴尬的笑。汤主簿对他的有些了解,便凑上前对吴知州笑“我就说么,小郎君不懂逢迎拍,是个正经实事儿的人。知州(注2)若问他工程上的事儿,保证他说个滔滔不绝,若提别的,可不就成闷葫芦?”

显然,在大豆生长的旺季,将近两个月的大晴天,已经成为让很多人不安了。联想到灾年可能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李想也觉得大了,他对农业溉节这些知识知的不多,对节这一块儿他就知个滴:这技术这时候提起来纯粹是扯淡,在没有合适的原材料,不能对源质量控制好的情况下,这跨时代的技术压没有任何可行,时间上也来不及啊!

李想忙上前作揖问好,吴知州一见他,睛就笑成一条“小郎君真是个妥当人!我一路行来,看到这路竟都修的七七八八了,原本以为起码得修到冬呢!谁知夏天还没过,工程就快收尾了。难怪汤主簿总在我面前夸你能,你确实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