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封信。
当年没要了她的命,如果如今她真的已然故去,才算真正了却他一桩心事。
总是对江南存了念想。游记看了一本又一本,好似看过了便算自己也到过了。
“过了年也才四岁啊…”
元卿又打开另一个匣,是祖母给她心肝儿孙女准备的江南特产寸金糖。
“姑姑。”沈筠斋见了方十八,也要尊称一句姑姑,“应天府冬
冷,母亲
可好?”
“母亲嫁前,家里是江南有名的药商。她既说特意挑了好的,必然是拣了最好的送你。”
———分割线———
“听说是…”那人低想了想,谨慎地开
,“伤风。没多久就去了。”
俗话说“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这样的个,怕是得长上百年了。
注:本章题名自白居易
珠死了。
便可教了。
元卿回,笑意盈盈。
元卿有些许犹豫,女儿正是放纸鸢、终日打闹的年纪,成日把人
在书案前…
“老夫人都好,就是怕冷,刚秋房里就烧了地龙。老寒
的
病不见好。老夫人惦记夫人和小
呢!前些时和老
算日
,说是夫人腊月临盆生产,放心不下,让老
过来看看。”方十八
睛舍不得从三人
上下来,一会儿看看温柔和善的夫人,一会儿看看粉雕玉琢的小小
,再看看自己
大的少爷,终于放心了。
不久之后他复了职,还是终日忙碌。
元卿轻轻咬。
难以实现的事,还是不要轻易许诺为好。
“大人若聪慧至此,怎会弱冠之年才仕途,早就被地方官员抢着当作神童献与…”
“怎么死的?”烛光摇曳,沈筠斋转过,将信纸引燃了一角。
74
元卿话没说完,家便在门外说老夫人从江南老家派人来信了。
沈筠斋望着陈鸿的亲信,沉默半晌,盯着他,缓缓开:“真的死了?”
“我知。”
回到书房,凌霄同一位面熟男正在等他。
沈筠斋见他神,开
说
。
“会不会是诈死?”
沈筠斋知他一直想去,又见不得他愁眉不展,刚想许诺,便不自觉噤声。
凌霄有些疑虑,珠有些心计,当年他押送她远赴崖州,路上她屡次三番想使
人计和苦
计诈他。
沈筠斋不捧着她是一回事,自己兴是另一回事。女儿聪慧,他比谁都
兴。他只是许她随时可去晒书堂借书,没成想,她认字快,读过了便也记得了。
“四岁开蒙也不算早。”
元卿忙下榻穿了鞋去迎,沈母他还尚未见过,这些年,沈府与老夫人家来往走动,都是靠老夫人边的亲信。
不知何时能带他去一次江南。
沈筠斋靠着枕,睨了他一
,将他拉
怀中,凉凉地说:“我四岁都会背四书了。”
见到少爷阖家幸福满,她才好回去跟老夫人
差。
元卿才不信,只当他故意诓他。
“方姑姑。”元卿笑着着人上茶
心,招呼姑姑到桌边坐下说话。
元卿好奇地打开其中一个带锁的匣,是
个
不小的参。
“大人请放心。她男人在胡家村有皆碑,下葬那日,村里老少都来了。假不了,已然安葬了。”
75
猩红的烛火侵吞了墨迹,前尘往事亦随之逝去。
母亲生产时落下病,此后看了多少名医总不见好,离不了药,受不住舟车劳顿,不能远行。他成亲时,母亲也没能来京城。这么多年,元卿和母亲尚未见过,免不得靠他周旋其间。想让元卿知
母亲牵挂他,才说的这话。
方十八此行,还带了整一车珍贵的补品和药材来。
“大人四岁便开蒙了?”元卿看他一副再寻常不过的模样,忍不住呛他。哥哥都是六岁才开蒙的呢,他想让女儿再好好玩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