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个的前提是他比较顺利地考完了第一场,如果开场的文章没来,此刻,他恐怕要如坐针毡,状如疯癫了。
“姜兄,怎么样?怎么样?”才走贡院的大门,迎面就被郑景和秦真抱了个满怀。
一气写完,姜琬大大地松懈下来,这次,如果不意外,他还是有那么考中的七、八成把握的。
听起来很残酷的。
号舍中,他已经看见几名这场文章没来的秀才,
完试卷,把
埋到被
里,哭的肩膀抖个不停,非常之痛心和绝望,他看了都觉得心酸不已。
科举考试中,考生的卷用墨笔书写,通常叫
墨卷,朝廷为了防止阅卷人员以笔迹判断熟人的卷
而勾连作弊,所以收上去试卷后,特地用朱笔照着誊录一遍再拿给阅卷的官员,所以他们看到的都是同一
字
的,通常叫
朱卷的那
,这么说来,靠辨认字
打通作弊关节的可能
,没有,绝对没有。
从考场来的一刻,他昂首阔步——本菇凉,啊,呸,老
这次又是一条好汉啊,为自己鼓掌!
“还行。”姜琬:“回去细说。”
不会,怎么会,姜琬也跟着在心里。
大概意思就是第一场考的好,但是第二、三场没有写好,所以不录取他了。
四下眺望半天,没看到顾玠,他问:“顾表兄呢
一场最不好写,也最重要,如果
场文章就被刷掉了,那么第二场、第三场的试卷就不用看了。不过也不是说第二、三场就不重要,就算
场文章写的远远把别人甩在后面,但是接下来的两场
了问题,同样可能会落榜。
“代圣人立言”,这一意旨,文中的思想、语言和思维逻辑方式,都必须假托代拟孔孟的思想和文风,不能越儒家思想的雷池半步,一旦违于此,就是离经叛,“文理荒谬”的废料了。
姜琬记得有次在北京博馆展
的清朝末年的乡试墨卷,原件均镌刻付印,其中有落榜考生的卷
,文后有阅卷考官的评语:此卷拟取前列,故首三艺均已付刻,因二、三场太草率,故抑之。
稍稍想了一会儿这些,姜琬给了自己儿压力,饱沾笔墨,开始在草稿纸上构思起来。
但凡第一场考下来的,第二、三场折戟的不多,姜琬也一样,所以接下来的两天,每天一场,他都应付的游刃有余,不算很费力地就考完了。
考完之后,这天,照例还是宿在号舍之内的,因为参加乡试的都是已经有功名的秀才,所以比起县试来,考官和考场的服务都更客气一些,在饮和茶
的供应上,各
的服务上,够大方也够
细,总之,对姜琬来说,这次,比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舒畅很多。
次日上午,姜琬终于磨一篇“代圣人立言”的八
文章来,他在心中默读数遍,自己觉得差
人意后,才认真地誊写到试卷上。
……
比如宋代的柳永,一不小心在科举的时候了些风月词汇,结果一辈
就“奉旨填词”去了。是幸还是不幸姑且不论,只是在科举这条路上,他是没门儿了。
“不是有誊录人员吗?不会不会。”另外一名考生随后。
“你说,阅卷的考官不会作弊吧?”后面有人三三两两地小声嘀咕,落姜琬的耳中,分散了他的注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