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比父亲小了十一岁之多,即使算到现在,
也应该只有50岁左右。
父亲和母亲的认识,正是在当年那段混乱的红色岁月里。当时不到三十岁岁
的父亲,已经是东四十条附近小有名气的红卫兵头头了。而母亲虽然老家在湖南,
但姥爷是北京房产局的副局长。比起自幼父母双亡的父亲,母亲当时可谓是家境
显赫,姥爷姥姥也从一开始就看不起工人出身,一直在京棉三厂做车队司机的父
亲。
出身的巨大差距,加上父亲比母亲大了十一岁,让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充满
了不平衡。时至今日,我都已经记不清父亲和母亲是如何开始交往的了。只记得
小时候母亲曾对我说过,父亲为了追求母亲,曾经一冬天,每天晚上披着大棉袄
在她们家楼下守夜,最终打动了心高气傲的母亲,组成了一个并不幸福美满的家
庭。
结婚之后,由于父亲当时可谓家徒四壁,姥爷姥姥都十分嫌弃父亲的出身,
除了提供一套当时并不值钱的房子以外,就再没有给过任何嫁妆和支援了,因此
父母当时的生活可以说比较穷困,也导致他们直到婚后十多年,才有经济条件要
了我这个儿子。
要说我们家,曾经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也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当时每年下
海去深圳的父亲,一年到头也能挣上几万块钱。这几万块钱,在当时那个工资只
以三位数计算的年代,实在可以算是手头阔绰了。
在我有限的记忆里,小时候的父亲和母亲生活最为优越,三天两头下馆子成
为了我生活中的必备,家里率先有了一辆丰田越野车,也是整个小区里最为富裕
的代表了。
只可惜好景不长,在我八九岁的时候,父亲终于在深圳赔钱了,而且一赔就
几乎倾家荡产。由于婚前地位的悬殊,母亲在家里始终处于领导地位,而当父亲
终于穷困之后,平日里就在父亲面前处处耍小姐脾气的母亲,终于爱上了一个有
名的,当时甚至上过春晚的画家。讽刺的是,从父亲开始穷困,一直到母亲离家
出走,总共也没用到两年的时间。
事实上,比起心中对父亲又爱又恨的形象,我对于自己的母亲大多是满腔的
愤恨。小时候虽然家境不错,但母亲也属于不着家的典型。先不说对我没有尽到
太多抚养义务,从我记事开始,没有固定工作,只知道大手大脚花钱的母亲,就
经常一宿宿不回家,有时甚至一走就是一两个月。
失去这样的母亲,我本人并没有过多的遗憾。毕竟人各有志,倘若强留母亲
在我和父亲的身边,恐怕不只她自己不幸福,就连我和父亲也会因为家庭不和而
肝肠寸断吧。只不过,由于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中队母亲的怨恨,也很清楚自
己对于母爱的向往,现在的我更加清楚,沐羽燕对于我来说,绝对不仅仅意味着
一个妻子,更充当了部分母亲的角色。
相比于心高气傲的母亲,诚实地讲,父亲自小在我心中还是有一定的高大形
象的。最开始的时候,很能挣钱的父亲自然是我最大的骄傲。当我偶尔坐上家里
的丰田车上学的时候,也能感受到来自周围小朋友的羡慕眼光。
那段时间,手里有钱的父亲,并没有遭受到母亲太多的责难,因此在家中的
威信倒也还有上一些。小时候的我,也和其他男孩子一样,对于父亲经常扳着的
面孔有些害怕,但在其他小伙伴面前,也会经常比着夸耀自己的父亲。
对于我的父亲,有两件事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第一件,是我上小学一
年级的时候,有六年级的坏孩子欺负我,往我脖领子里面灌沙子。回家之后,原
本以为会被父亲责怪的我,却出人意料地得到了沉默的宽容。等到第二天,父亲
直接叫了几个人去了找了我们小学校长,并当着我和校长的面,让那个孩子,以
及孩子的家长承认了错误,并不断赔礼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