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7.偏颇(2/3)

“陈生,你们是不是打算组织罢工?”豆腐坊的老板通过老客七嘴八的谈论,知了他们工人俱乐在茶馆商量的事情,闲下来就坐到他们边,八卦:“你们罢工的话告诉我路线,我好安排摊位,不然到时候收摊移动很麻烦,又损失赚钱的时间。”

颖又舀一勺豆腐嘴,回:“我吃过几次甜的。”

豆腐吃尽,裘颖与陈生告别,带着一份信息和一封信回到旅馆。她先在笔记本记录下这个事情,然后拆开信件阅读。信封辗转多地,上面贴了旧金山的邮票,裘母的字秀丽颀长,是酝酿了半个世纪的温柔。信里讲,他们得知她的现状,心也稍微安定几分,笔锋一转就向她传递他们夫妻二人的近况,顺带提

颖笑:“我认识的一个老太婆也是这样。”她再次想到善老太婆,善也喜喊她细路,不过只有被她以小犯大的时候才指着她鼻大叫。

颖灵地听了新的消息,原本在低着吃东西的忽然抬起,问:“有老板在剥削这里的华工吗?”

陈生明白,即使他不说,她们也有法获取消息。既然连豆腐坊老板都有通知,更别说这些想要挖掘新闻的记者,办起工作简直顺手拈来易如反掌。因此,他不如主动开个,向裘颖讲了李峰给服装厂分工人降薪的事情,免得真相传歪变成了谣言。

“珍珍很惜嗓,辛辣甜煎炸炒都不吃。”

寄信已过一段时间,裘颖到旅馆前台询问是否有她的来信,前台说他们暂时没有代收信件的服务,所以她又去邮局查一趟,在那里拿到了旧金山寄来的回信。回程中,她遇到了在路边豆腐坊发呆的陈生,由于她常常和阿加莎到泰丰龙客,大家都开始熟悉起来。这段时间,陈生知她是陈隽和珍珍的朋友后,便更加情地招待。

颖见他不答,想到他把记者当随可叮的苍蝇,无奈地笑,还有些小孩向长辈撒的索取意味:“我们也不是什么都报的呀。”实在不好意思咧,其实她们犯起职业病来什么都记,她又继续善诱:“我们跟这里的华文日报没有合作,与英国本土媒也还没建立,所以我们只是以旁观者的心态来了解这些。”

她想到他没提珍珍,稀奇:“珍珍喜吃什么味?”

陈生看她吃得那么香,同意:“他懂得多。我以前没过广东,是来到这里的唐人街才知豆腐有甜有咸,界大开。老板跟我说上海人甜咸都吃,看个人味,但很多上海人都是你这样的吃法。我和阿隽比较喜吃甜的,下次你也可以试试。”

陈生理解这是个麻烦事,,“有消息的话我会告诉你。”

陈生恍然,方觉自己狭隘了几分,想到她是个年轻人,尝试的肯定多,便说:“我没你接受的东西多,吃过一次咸的还是不钟意,就只吃这个。”

陈生很少听到这么正经的说辞,她和陈隽一样,是个文化人。他知她是记者,在事情还没有方向之前他不想她们掺和来。

豆腐坊是一个移动摊位,这会儿它正开在爵禄街靠近华都街(Wardour Street)的拐角位置。裘颖拿着信走到豆腐坊,要了一碗豆腐。以前上海堂卖的豆腐洒虾米、紫菜、榨菜末和酱油,刚好这老板南北通吃,甜咸皆,就盛了一份上海的豆腐给她。陈生面前的倒是甜的,山豆腐捞姜,是经典的广式风味。这气哄哄的豆腐坊招牌写,全中国的豆腐味应有尽有,既引贪新鲜的洋人,又满足华人的思乡胃。她不得不佩服这老板的脑和手艺,连辛辣的川湘味都包揽在内。

陈生回过神,看向搭桌的女孩,还有她手中贴满邮票的信和咸豆腐,带了些长辈的慈意,眯着鱼尾纹笑:“细路,来吃豆腐啊。”他总是把跟陈隽差不多年龄的人叫作细路,比如丁六和梁达士都被归在细路一类,而小了八岁的裘颖更是。

颖有些乖巧,应答:“突然想吃,”然后,她开始吃这碗豆腐,“这老板很会生意。”

项都没有成功的把握,难度差不多,不如全都试一试。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