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128(2/2)

说到这个,雁游叹了气:“其实,完整的王命传龙节从一开始就不存在。是有人瞅准孤品价值不菲这,像散氏盘一样,据碎片伪造而成。但后来准备脱手

这段掌故许多人都不知,但英老却十分熟悉。忍不住:“我也听说过这事。不过,当时的博馆馆长曾对我父亲说过,经他们鉴定,散氏盘确是真品无疑。而且据野史记载,百多年前仿品就被卖给了一位外国人。怎么可能又现在只收藏真品的大内呢?可见不过是谣言罢了。”

厘米,圈足双耳,饰饕餮文与夔龙纹。内刻有19列、19行字,但有4个字因锈蚀而模糊不清,所以实存有357字。因为当时刻字最多的公鼎还未现世,所以曾被人们认为是存世文字最多的青铜,一度声名大噪。”

裴修远问:“这散氏盘和我的传龙节有什么关系?莫非它们自同一个墓?”

听雁游否认,裴修远更加奇怪,同时也隐隐有恼火:“那你提它什么?”

雁游接:“是的。关于散氏盘的年代,还曾有过争议。因为它是,且锈蚀不多,有人认为新土的铜该是绿锈斑斑,怀疑这是件后代仿制品。但有人考据,它成较好,是因为陪葬在较为燥、又为皇家专属的砖石墓室。且古书有云,‘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其制亦然’,从它文字较多,断定是周代之。”

在场没有专攻青铜的学者,不过也有些曾听同事提到过、真品被后人伪了假字的事儿。当时不明所以,听雁游这么一细说,才恍然大悟,看似多此一举,敢情都是利益驱使。

“请裴先生不要着急,我特地说起这件东西,自然是有缘故的。”

裴修远的关注,却仍然在自己的传龙节上:“那么,我的传龙节到底是怎么被仿来的?”

雁游:“还是英老知我,但我还是得再说一说散氏盘。自从乾隆、嘉庆、光年间,刻有大量文字的散氏盘、齐侯罍、公鼎相继土以来,翰林大夫之间考据金鼎铭文便蔚然成风。就连散氏盘的第一位收藏者,都曾靠拓印盘内铭文大赚特赚。风气使然,古玩行里开始多了一新手段:收到青铜先不忙手,而是要在上面雕凿铭文,伪饰一番,再找买家。那个时候,甚至直到现在,有文字的青铜,都要比没有文字的价值更。”

“不,据盘铭文可知,散氏盘自西周关中,是两个小国间的定盟之。而王命传龙节自楚国,虽然年代相仿,却并非同源。”

说到这里,英老似有所悟:“小雁,你是不是想说,这王命传龙节也有一件仿品?”

顿了一顿,雁游又说:“散氏盘现在收藏于故馆,在民国时,关于它的真伪之说也曾甚嚣尘上。起因是它的首位收藏者,曾在苏市请人仿造了一件,据说匠人手艺妙,仿分毫不差。几十年后,真品落到一位巡案手中,献给嘉庆皇帝当五十大寿贺礼。嘉庆不若其父乾隆喜,收到后也未赏玩,直接秘藏于大内库府。之后相传在八国联军火烧圆宁园时被毁,直到民国十三年清乾清藏品时,才被人发现。但也有人说,这其实是当初仿制的赝品,并非真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