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旧时王谢 第27节(2/3)

说完,自觉言语中指责之意过重,她垂敛衽,下拜:

炎帝之少女溺于东海, 死后化为鸟,日日夜夜往返于山海之间,以木石填平东海。纵然渺小无力, 但此仇此恨永世不消。

晋人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王琅不曾觉到父母之间有多烈的情,但夫妻两人相互支持依靠,一同经历了西晋灭亡、东晋建立,熬过族人王敦谋反、王家境最艰难的时刻,从青州、徐州、荆州到扬州,是情还是亲情已经没有必要区分。

“我曾听并州捕雁人言,昔日获一老雁,杀之,脱网者悲鸣不能去,自投地而死。阿父阿母少年夫妻老来伴,是喜丧不是悲丧。”

在为招抚新来依附的民而多留的一个月里,她不仅是失去父亲的孩,也同时失去了见母亲最后一面的机会。

王舒闷,对妻儿女都不太表达情,但平生不曾纳妾,自与妻刘氏成婚以来,四十多年边只有妻一人相伴。

纤柔温的手掌覆上她的手背,王琅微微侧,看到兄长前年年底新娶的妻荀氏蓁娘正用关怀的目光看她。

等情绪平复之后,王允之带她去墓前祭拜。而王琅直到这时才知,王舒病逝后不久,妻刘氏也溘然离世,就像几年后王导的妻曹氏去世,不到一年王导也随即离世。

念亡父,痛贯心肝,不知所言,望太尉谅解。”

此时此刻, 她回想起了自己那日离开司徒府, 在自己的小书房里读《李寄传》时的受, 并用晋人更能理解的方式传达来:

王琅刚打赢艰苦激烈的守城战, 又用汉一举淹没五万骑,气势正盛到极,忽然遭逢父丧之痛,无论她以后取得多少荣华、多地位,都不再有父亲和她分享,于是声音神里也格外有沉郁悲痛之力。

卫衔微木, 将以填沧海。”

她顺势环顾一圈室内,相对这个时代北方大族动辄几十人同堂的闹景象,他们家算是人丁稀薄到让人担心下一代就会断绝的程度。

“我朝今日之情势虽胜于吴,但若中原遗民箪壶浆以迎王师,王师却在一年内败退撤走,我亦不知有何面目见这些百姓。”

“同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 良辰讵可待。”

“我来之前,梦到太尉家中有一少年郎诵此诗,让我。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故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秦灭六国,功在李斯。设使崤函可以轻下,洛足以固守,我亦不敢以私情害大义。然而中原自汉末以来十室九空,我朝又新临丧,选一江州刺史都差引发动,就算真的拿下洛,又该如何治理?”

“自古好战穷兵,未有不亡。正如昔日李克说吴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数战数胜——百姓在屡次作战之下疲惫不堪,君主在屡次胜利之下骄傲自满,以骄主制疲民,怎么可能不亡国?”

饶是王琅天乐观豁达,也整整一天说不话,盯着新立的合葬坟茔脑一片空白。

王琅心里慨这门亲事确实结得不错,声音不由也放缓几分:“我小字山山,阿嫂叫我山山便是。”

刑天被黄帝斩断首级,仍然挥舞斧盾, 至今时时有雷声回山中, 誓与黄帝抗争到底。即使徒劳无功, 但复仇猛志万古如一。

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理完安抚接工作,王琅脱去官服,换上孝衣,南下返回建康。

“小姑□□通神,本不需要阿蓁多言,但小姑既已明白是喜丧,还是莫要太伤心了。”

她以鲜衣怒少年郎的形象离京,如今却一缟素建康,面容憔悴,形销骨立。

“刑天舞戚,猛志固常在。”

里却了一个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

收到父亲死讯的那一天,她就应该预料到这样的结局才对。

化, 矢志不渝,余心所善, 九死未悔。然而想要报仇雪恨, 却终究没有实现。

相传这首诗是陶渊明在刘裕篡晋之后所, 因此既有豪情猛志的慷慨昂扬, 也有无力回天的沉悲痛, 与他平时写的那些田园隐逸诗很不一样。

王允之本来以为自己的心已经在数次伤痛后变得麻木,一见到妹妹,泪先忍不住落了下来,哽咽着说不话。王琅投他怀中用力拥抱他,举止不合晋人习惯,但府中人无不潸然,只觉有一无形无声的哀痛袭击心灵。

王琅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反倒对他笔下几篇非田园类的作品十分喜,尤其是那组读《山海经》的五言诗, 读来觉字里行间既涌动着一传自上古蛮荒时代的原始气息,又带有一晋人灵魂中特别熠熠生辉的独立意识。

王允之心思锐细密,情却不太外,正需要荀蓁这样温柔心的格和他相互补足。

第二天晚上,墓边搭建的简陋棚屋内燃起白烛,王琅与家人围坐在一起,望着憧憧的烛光低声开

家里除了她和兄嫂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