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注意到了北方人结构的变化,证明他已经意识到北方矛盾
心的重大变化。
时代变了。
胡汉民俗不同,互不通婚,生育混血的多与战争掳掠相关,女方地位极低。也有少量胡主中原以后,两族大姓之间的嫁娶,典型例证为晋惠帝皇后羊献容被匈刘曜
占,再纳为皇后,育有三
。
于是,即使在衣冠南渡之前,北方地区,尤其是关中分地区的胡汉比例已经到了非常夸张的数字,谁是少数民族都说不准。
江统建议将胡人迁回胡地,看似先见之明,其实没及
本矛盾,不仅纯属空想,反而加速灾祸,唐朝人修史书回顾这段历史时便看得十分清楚。
荀家说是旧族,可能留有些曹魏时期的笔记,对西晋的情况却没机会知晓传承,所以这一问实际是问给王琅听的。
[2]谢灵运《上书劝伐河北》:晋武中主耳,值孙晧,天祚其德,亦由钜平奉策,荀、贾折谋,故能业崇当年,区宇一统。
[3]谢灵运《辨宗论·问答附》:良由华人悟理无渐而诬无学。
王琅轻轻摇:“征人远家,
女为母抚育,往往亲近母族。”
这一节连谢安也未想过,抬起帘看她。
由于中原地区常年战疫病,人
太少,从曹魏到西晋都在迁徙边境胡人
关,与原先的汉民共同居住,充实中原人
。
汉人这一概念,基本上萌芽于晋朝。
说完,他并未看荀羡,而是将视线对上王琅,将未尽之问抛给她。
民族不同,风俗不同,其中又夹杂着战争制造的仇恨,需要漫长的时间与极的治理能力弥合矛盾。
王琅没料到他会从这个角度切,但对他的问题却很清楚,当即蹙了蹙眉,没等荀羡回答,自己接
:“南北不通消息已久,土断半不可信。我观吴地近二十年黄、白籍
数变化,大抵
过一些推断,情况恐难乐观。”
作者有话说:
甚至在现代,由于加分政策,许多家更愿意选择让孩
少数民族,这便是现实的复杂
所在。
晋人自称为晋人、中国人、华人,胡人称其为晋人,晋亡后逐渐统称汉人,与南人北人的地域之分不同。[3]
由于结论太过目惊心,她一直未透
给任何人知晓,谢安能察觉此事是他作为一
政治家
锐天赋所致,但实际数字他也
本想象不到。
三国受战争与疫病影响,汉民锐减,到了西晋太康之治时期依然远未恢复到汉末平。
王琅停了停,又:“此事中还有一事,便为华夷通婚之后,所育
女属华属夷。”
君执掌枢机积年,门显耀至今,未曾断绝。令则为荀令君六世孙,可知前朝关中胡
几何?汉
几何?”
当世之中,论起对这些数字的了解,谁也比不上她。原因在于她为王导过一段时间幕僚,自家多年任地方刺史,既有机会留心关注,又有机会
据实际情况修正现代知识建立的人
模型。
王琅了一
气,以平静语气
:“战争、疫病、赋税、徭役,息息相关,皆害民生。‘招抚五胡’遂为国策,魏为肇始,晋因袭之。齐万年作
后,江统作《徙戎论》,盖言此事,而惠帝不能改。”
魏晋统治者并非不知这些难
,只是人
压力摆在那里,类似劫掠人
的形式
行补充反而是综合评价下成本最低的
路,便是饮鸩止渴,也只能先喝了。
直到唐朝也自称华人、唐人,元朝才大面积使用汉人称谓。谢在2022-05-19 23:21:39~2022-08-29 15:37:01期间为我投
霸王票或
溉营养
的小天使哦~
荀羡问:“莫非胡俗以随母?”说完,又自己摇摇
否定,“文姬之事与中华同。”
[1]《汉晋秋》:司
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
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相比东汉乃至三国时代,战争只是收复中原的第一步,理不好多民族问题,打了多少都要吐回去,甚至还不如固守江东。
她不好举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的例,便说了个在雍州听到的事例,向两人大概介绍了胡汉杂居
的复杂情形。